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品牌 > 交流材料


党史我来讲(第十九期)| 那一眼,看破星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聆听党史故事,感受百年风华,

  让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

  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城控集团现推出“党史我来讲”主题活动,引导集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党史、悟思想,弘扬党建精神,发扬红色传统、展现国企担当。

图片1.png

讲述人:

俊丰绿建集团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综合部副部长  刘莎莎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从2012年11月到至今的党史故事:


那一眼,看破星辰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工程建设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了我国射电天文研究和技术水平,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促进我国天文学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

图片2.png

  在“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这个大日子里,很多人可能会想起一个名字——南仁东,就是他最早提出了“天眼”的构想。

  “中国天眼”FAST 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设想,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如今,这可能是今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科学装置之一。这个落成于2016年、看上去像一口大锅的射电望远镜,让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灵敏的“耳朵”。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不通路、不通电,与工业文明几乎隔绝,20公里的距离,就是村民眼中的整个世界。20多年过去了,这片大山深处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图片3.png

  那是1994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直径只有25米,为了做研究,科学家有的时候就只能跑到国外去“借”。

  中国难道就不能造自己的大望远镜吗?

  造,就要造最大的!

  南仁东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构想,那一年,他49岁。这个年近半百的科学家,把眼睛瞄向了喀斯特地貌集中的贵州,在这里,他要给“天眼”找到一个“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地图,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

图片4.png

  这天,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眼看着山洪就要冲下来了,他连滚带爬地回到垭口时,全身都已经湿透。身边的人都吓出了冷汗,南仁东却一笑带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危险,伴随着他寻址的12年。工程建设的5年半,同样不易。身为“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牢牢扎根在现场的一名工人。

  “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 ,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2014年,在“天眼”反射面吊装之前,南仁东进行“小飞人”试验。这项试验要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南仁东坚持第一个上。那一年,他69岁。

  “这个东西(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2017年10月10日,“天眼”捷报传来,中国望远镜第一次发现脉冲星。这个消息,震惊了国际天文界!南仁东,却没能等到这一刻。此时,为“中国天眼”操劳了22年的他,刚刚去世25天。

  72载人生路。南仁东永远闭上了双眼,但给人类留下了看破星辰的“天眼”。


友情链接:中央政府网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国资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中国荆门政府网            荆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城控5454545.jpg

备案号:鄂ICP备17017519号-1